close
《假面的告白》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半自傳體的長篇小說,於1949年發表。書中主角自小對於女體毫無慾望卻沈溺於男性肉慾崇拜的快感中,在他自覺到自己異常的性傾向後,開始嘗試以「表演」的方式扮演正常異性戀者的角色,然而卻在表演者的「假面」中,他不停的發現自己最真實的面目,也就是他的「假面」所無法隱藏的。
作為本書的閱讀者,我相信各位都對主角的同性戀傾向有很深刻的感受,在全書的前半部,我們看到他不斷以非常明顯的方式暗示自己對於男性健壯的身體線條與陽剛氣質充滿崇拜,兒時對於成熟友人的暗戀也透露出這種崇拜所產生的情慾。從讀者的觀點來看,主角有著強烈同性愛好的根源與動機,但對於主角來說,這一切都歸咎於童年的生長環境對他所造成的影響。從小被祖母帶大的主角,幼時身邊圍繞著女性,並沒有很多機會與男性接觸,讓他對於充滿著陽剛特徵的強壯男人充滿遐想,這種遐想並衍生到身體慾望的層次,進而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勃起」與「自慰」的快感。這種肉慾同時形成一種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的自體投射,這也可能讓主角對於自己的同性慾認定為是一種對於偉大男性精神上的追求與模仿。

事實上,一定程度裡主角已經發覺到了自己特殊性傾向的事實。當他閱讀圖畫書時對於男性角色的著迷與對女性角色的忽視,或者在同儕間談論女性話題時表現出來的毫無興趣,都讓主角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慌。雖然他可以用自己對於性事的了解已經「超越」了那種程度為由作為心靈上的掩護,但已經足以讓他對於內心中的「惡魔」產生戒心。這種害怕面對自己同性戀傾向的痛苦,讓主角產生一種「表演」的慾望來掩蓋掉自己的不安。這種表演慾望是隨性而自然發生的,因為他不願正視自己是「必需」表演而表演,而簡單的用喬裝癖好這種方式敷衍帶過。表演的目的甚至不明,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因為自己的超越性使得他對於愛情必需用喬裝來表現;或者說是想利用表演,來證明自己對同性愛好的假設理由為真,而「愛情」跟「性」是可以被分開來處理的。

主角對於發現自己同性戀的恐懼,可以說是他察覺出同性慾望所產生的悲劇性。他對於畫作中死亡的男性肉體那種不尋常的愛慕與欣賞,可以用作解釋他對於自己性傾向所將導向毀滅性的結果的認定,而一方面又迷戀著在道德之下所犧牲的美麗男性肉體。他對於男性身體的慾望,已經無法用單純的精神崇拜來理解了。

這一切的自覺都在假面一步步的進行他的表演之下慢慢曝光,全書的後半部都在描寫青年時期的生活,他相信自己對朋友的妹妹園子產生了愛的感覺,卻由於自己對女體的毫無慾望而痛苦萬分。這種矛盾的感受,比上了妓院卻證明了自己的「不能」更令人難過。就在他自信於自己可以扮演好「假面」的角色時,「真面」當中的自己卻不斷的暴露出來,心理的惡魔持續存在困擾著他,這是「假面」所無法掩飾的。一直到最後,在曾經心愛、卻已嫁為人婦的園子面前,他依舊無法克制地注視著男人迷人的身體曲線。「假面」急於掩蓋「真面」的逃避現況,卻不斷讓自己看清楚自己的真面目。最後園子暗示性的問主角是否已經是破處之身了,他只能心虛含糊的說有,口氣卻帶著明顯的勉強,到此為止,假面已經透露出自己「表演」的失敗了。

自始自終,主角沒有用「同性戀」來稱呼自己,承認這個太過真實的名詞會刺傷假面,變成了對自己都不能說的秘密。我用簡單的精神分析論來分類:「假面」是被道德束縛的超我;而代表慾望的本我則是他同性戀本質的「真面」;在超我的「假面」之下,那個被本我的惡魔玩弄的「真面」卻呼之欲出,帶出了矛盾的自我。回頭來看,本書從一開始就是「假面的告白」,就連自己出生當時的情境都帶有著記憶,這種強烈的「表演」性質其實從頭到尾都貫穿了全書。




後記:
三島由紀夫三十歲時開始迷上劍道與拳擊,健美的身材讓他變成了他所迷戀的男性身體原型,同時在幾年後結婚。他崇尚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但日本戰敗後國格的喪辱讓他相當不滿。1970年四十五歲,他率領自衛隊煽動叛變恢復軍隊編制失敗後切腹自殺。三島的一生本身就相當戲劇性,他的「假面」一直在他的真實生活與作品中矛盾存在著,他安排好完美的時間點作為他表演的轉折,最後完成了他所追求的英雄悲劇性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可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