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洋蔥新聞(The Onion News)是美國一個似是而非的新聞媒體,標榜著「美國最好的消息來源」,報導一些憑空捏造出來的新聞時事,重點是弄得跟真的一樣,萬一不小心轉台到ONN(Onion News Network),可能還會以為真有其事。他們惡搞諷刺的功力就如同「男女糾察隊」的整人一樣會讓人覺得感情受到傷害,卻又情不自禁的覺得哇哈哈好好笑喔!
《洋蔥新聞》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捏造的,包括它最當紅的主播、談話節目主持人、上節目的專家以及頭條新聞等等,全部都是假的,但是他們認真當作一回事的程度絕對不亞於CNN或美國國家通訊社,也就是這種高規格、像真的一樣的製作方式,產生出對於媒體批判的力道,這才是真的酸溜溜、火辣辣,超嗆!為什麼這樣說?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就曾對電視媒體提出看法,他認為電視的功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錄製」跟「播放」而已,而是一種「製造現實」的工具。電視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一個關在監獄裡的人只要給他看電視,那麼他的社會經驗也不會跟外界脫節。大眾媒體就是有「經驗再造」的能力,啟蒙華卓斯基兄弟拍攝《駭客任務》的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也認為所謂「現實」跟「超現實」界線已經液化,大眾媒體已經重新構造了我們的經驗領域、感覺結構。新聞媒體可以創造出世界安祥和樂的假象,也可以讓你覺得社會亂到沒法救了。

那麼洋蔥新聞惡搞的目標就是對它所寄生的媒體進行批判,而其手法來自諷刺,藉由它所製造出來的新聞與我們社會經驗所對立與脫軌所產生的誇張感與不可置信,讓我們在這個強調新聞與言論自由的社會提出反思。媒體不只是娛樂與資訊來源,同時也是宣傳工具,所謂宣傳不限於廣告產品,還有看不見的意識形態。

下面這一則,說的是美國總統布希,巡視在他的任期內在全國所造成的破壞跟災難。


啊!這篇文章的重點還是要回到電影,在2008年洋蔥新聞將他們惡搞跟煞有其事的功夫集結而成拍攝了《洋蔥電影》(The Onion Movie),這部片並沒有作公開上映,而是直接發行了DVD。
本片在形式上,有著不同於一般傳統的電影結構,他以一則又一則新聞片段,建構出《洋蔥電影》的世界原型。喔,對了!由於是電影的形式,因此感覺經驗就脫離了現實世界,因此我們可以不管到底真實世界是什麼樣子、總統是誰、到底有沒有這個女明星等等,世界原型的邏輯是可以被重新建立的。(這就跟看《蜘蛛人》一樣,你一定要相信真的有被蜘蛛咬到會突變這種事,不然故事無法進行)所以你必須相信:汽車公司真的研發出掛在脖子的安全帶,有造成華麗斷頸的瑕疵;加入美國軍隊都是一堆哈草的笨蛋;衛生局提高了超重標準的下限,讓國內法定上的胖子減少了一成;還有,史帝芬席格演了一部新片叫“Cockpuncher”(雞雞終結者)。
《雞雞終結者》(Cockpuncher)代表著好萊塢電影所謂「展現男子氣概的方式就是打擊對手的男子氣概」,因此史帝芬席格藉著打人雞雞來達成拯救世界的重責大任。這當然又是一部靠著暴力宣揚正義理想的電影,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部有著明星票房保證的年度動作大片,大家都愛看,當然包括了遠在中東的恐怖份子,喔不!趕快轉台!不要接受西方腐朽下流的文化!

影片會很巧妙的中途跳出劇情,電影評論節目主持人與兩位影評人分別提出對《洋蔥電影》的評價,其中一位形容這部電影就像當代風俗大會串般令人激賞,另一位則強烈抨擊說這是一齣膚淺、庸俗、做作的假嘲諷電影,兩造顯然沒有交集。但節目還請到另外一位觀眾,代表著一般普羅「大眾」的看法,他的看法就是:雞雞終結者真的太帥了!還有為什麼要讓兩位像gay的影評人出現在電影裡啊!

為了取悅都是gay的影評人,電影穿插了一個專屬男同志的海上性愛郵輪廣告。


 
偏見、刻板印象是媒體定義族群時所用的最簡單方式,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的組成當中,除了影評人都是同性戀之外,土著全都是酒鬼、黑人愛吃太妃糖、愛爾蘭人有大奶頭、愛斯基摩人都開鎖店、秘魯人總是在最後一秒拯救世界、阿拉伯人則全部都是恐怖份子等等…讚嘆,多元的美國文化,刻板印象組成了有廣大包容力的美國社會。媒體對社會的定義功能何其大,有關恐怖份子的電視或電影絕對少不了阿拉伯人(我記得以前都是俄國人啊?),有關犯罪、搶案就會想到黑人,觀眾不會思考,他們看到種族特色就直覺的產生偏見,媒體也懶得解釋,用他們的文化主導權消費這些刻板印象,套用在生產文化工業產品(電影)上。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ies)是資本主義運作下媒體創造利潤的手段,主要在提供膚淺低俗的娛樂文化商品。知名女歌手Melissa Cherry的音樂就大量剝削「性」價值觀,一首又一首的暢銷歌曲,用「愛情」作為包裝掩護,流行音樂因此變得下流又低俗。因為消費者喜歡,所以創作者當然傾向製作這種充滿性暗示的音樂,只是為了顧及道德觀感,拼了命的用「愛」來解釋,欲蓋彌彰的結果就顯得偽善了。
話說回來,Melissa Cherry這個名字真的很像在影射瑪莉亞凱莉(Mariah Carey),而她本人長得又很像瑪丹娜,歌聲和曲風則是一整個模仿小甜甜布蘭妮,真的超有趣!


不過這部電影還是有主要劇情的,由於新聞台被大財團買走,經驗豐富的資深主播不得不在播報當中穿插低級的色情新聞,而當日頭條也必須因應母公司的新片上映不得不改成〈雞雞終結者〉的特別報導。主播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專業受到污辱,他陷在兩難當中,到底要保持自己專業新聞從業人員的風骨,或是向媒體商業掛帥的淪陷低頭?

(以下有暴點,請斟酌觀賞)
我不詳述危機發生的過程,最後他們遇到的是在媒體的強力放送下搞得美國人深切恐懼的恐怖攻擊,恐怖份子當然是阿拉伯人,然而美國縱使在保守派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還是必須流露一些他對世界與種族的關懷,那些被媒體定型的刻板印象,都出面來拯救受到恐怖威脅的國家與人民,性感火辣的Melissa Cherry用比基尼跟熱舞企圖制服歹徒,史帝芬席格則展現雞雞終結者的氣勢,秘魯人則是在最後一秒出來拯救世界(倒數的梗舖得很妙)。最後阿拉伯人改過自新,承認自己其實很喜歡史帝芬席格這種正義又勇猛的電影英雄,所有族群齊一同心,用美國人的大愛,解除了恐怖攻擊的危機。

真是個快樂的結局,媒體再怎麼偽善、低俗、商業掛帥,最後還是實踐了世界大同的理想,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整合了混亂的社會狀態,用文化工業的產品消除了歧見,一切都如同好萊塢電影一般理想化,是媒體拯救了世界,讓我們免於恐怖攻擊的傷害,創造出Happy Ending。這種結局可能發生嗎?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電視上看到的!是真是假,順從我們的意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可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